去與留 is a question?
個人就業這件事的本質,基礎上仍然是個買賣的行為。就業者以自身能力作為產品,輸出至各企業;企業本著對於各項勞務的需求,找尋相關的產品藉以完成企業體本身想要輸出的產品。因此,不論參與何種產品的開發,產品終究是屬於該企業體。而並非屬於參與開發的工作者本身。當然不能否認的是 — 對於就業者來說,在某企業工作的認同感所帶來的成就感以及歸屬感往往是就業者從事某項工作的緣由。但這樣的考量角度也只是將成就感和歸屬感納為勞務交換過程中的報酬之一,並不改變個人就業與企業體之間的關係結構。
以此作為出發, 那麼便不難面對令人煩躁無奈的任務了。身為販賣自身能力的就業者,所應該琢磨以及專注的是自己這項產品的主打以及價值成長路線,並非外在紛擾環境。就業者只製造一樣產品就是自己,並且這項產品研發週期就是職涯週期。我並非鼓勵就業者遇到苦難就是要往肚子裡吞,重要的是在務實的角度以及各種內外在因素情況下,暫時無法做出離去的決定時,所應該採取的態度以及行為。一個就業者能做也唯一能做的就是專注自身價值的成長,在面對任何的工作時,都應該專注於自身的目標,並且努力地去找尋彰顯或者是嘉惠自身價值成長的方法。另外,最重要的就是評估該方法與策略所帶來的成效是否符合預期,作為下次抉擇時的參考,在這個抉擇與評估往返的過程,自身的價值便會被逐次的提升上來。
身為用人主管,最讓人不捨也最不樂見的狀況,便是雙輸局面。就業者對於環境的不耐,採用消極抵抗的作法。對於企業體的角度來看,產品或者是任務無法正向展開;對於就業者本身,隨著時間過去以及消極策略的使用,減低了自身價值,最終,蹉跎了兩者的光陰。然而,多人的企業體與個人的就業體,本身在比拚上本就存在著不對等,最後損失最大仍然是就業者。
成就往往來自於苦痛,我們無法保證苦痛中終究會綻放出成就的花,一個成就往往得自於許多的幫助與運氣,然而面對苦難的勇氣與智慧,卻是掌控在個人。面對問題怕的不是缺乏解問題的能力,怕的是總是解決錯誤的問題。大家共勉之。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